教育展 留學海外 獎貸學金

{"pagination":"true","pagination_type":"bullets","autoplay":"true","autoplay_speed":"5000","direction":"horizontal","auto_stop":"false","speed":"2500","animation":"slide","vertical_height":"","autoheight":"false","space_between":"0","loop":"true"}

大学生修的不只是学分……

分享 | 莫泰熙(马来西亚华教斗士,留学于新加坡南洋大学,曾任董总首席行政主任。)
专访 | 刘为义

在四年的大学生涯中,你得到了什么?如果除了学分,还是学分的话,又有什么意义呢?

素有“华教园丁”之称的已故马来西亚华教斗士莫泰熙认为,大学四年是一个很好的时段,它给你思考与沉淀的空间和机会,让你探索人生的意义,“短短四年,何必只为求学分而拼老命,大学还有很多方面可以让你慢慢咀嚼、慢慢回味…”

莫泰熙生长在1960年代的马来西亚,那时的独中毕业生不如现在那么吃香,广受国外大学欢迎;当时的升学管道狭窄,独中毕业生只能选择到台湾或新加坡深造。

“我那时选择到新加坡南洋大学(下称南大)就读化学系。那儿学杂费便宜,又可半工读,因此南大成了我的最隹选择。”莫泰熙说。

南大是新马华社出钱出力创建的民办大学,她完成了那个年代马来亚华文教育从小学到大学的使命,也是当时除了中国和台湾以外的唯一一间中文大学。

莫泰熙向往南大,那是一所本地社群民众出钱自办的高等学府,中华文化与华族自尊气息弥漫着整个校园。“华社出钱办校,社会与南大的关系是密不可分,她是整个社会运动洪流下的产物,华社必然分外关心南大的发展,留意南大的一切。因此,在整个南大校园文化与华社情意结相交融的情况下,她深深地吸引了我。”

当时的南大是一所朴实及、大众化、接近民众的大学。她与华社处于同一个脉络,共同呼吸。南大校园经常开放活动给群众参与,藉以反映社会动态,将社会不平等的现象传达给学生。

大学对于学生的思想冲击

在多元开放及言论自由的环境底下,学生接受不同思想的冲击,不断地思索,致使南大生形成了一股社会动力。莫泰熙自觉有幸,他得以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深入思考及学习人生的课题,他觉得人活着并不只是为自己,应该为了服务人群,为社会奋斗。

大环境的转变,冲击着关心社会有识之士的思想,身为一名大学生,莫泰熙自觉思索所得的成果,比课堂上的知识更加宝贵。“我们应抱着为人类明天奋斗的精神,要有高尚的修养,譬如原子的发现,可以用来产生无限的能源,但却被野心家用于制造原子弹,祸害人间。所以人性的修养是非常重要的。”莫泰熙说。

当时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强行将南大改制成英文大学,引起了华社的大力反弹,社会的不满情绪不断沸腾。身处南大的莫泰熙,发现媒体并没有将实情告诉民众。1969年,莫泰熙毕业回国不及一年,513事件爆发。在此事中,他再次认为媒体未把事实真相交待清楚。

“我在那个时候深刻体验到受压制与被欺骗的悲痛,心里感到生活非常艰辛。人民有必要站出来争取正义,为理想的社会奋斗。大专生应该要有为大同世界奋斗的抱负。”

(原载:在求学路上的意外收获《升学情报第15期》,2003年)

快来留言! "大学生修的不只是学分……"

留言

您的电邮不会被显示。


*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