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雷佩雯
分享|何启才
中国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专门史博士研究生,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研究员。
中学时期,何启才对华文科目特别有兴趣,中六时也选修了华文,希望将来能够申请就读马来亚大学的中文系。直到申请大学的当儿,才知道原来马大中文系只是附属于马大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内的其中一个学系而已。顺利进入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后,发现共有10多个科系可供选择,视野一下子变宽了许多。因此,他最终以主修东亚系为主,选读了一些中文和其他的科目。
毕业于东亚研究系及文明研究的何启才是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简称“华研”)的研究员,同时也是中国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专门史博士研究生,目前正专注于社会科学的研究。
对于研究员一词,很难不让人联想到科技研发,而社会科学研究员究竟研究什么?何启才说:“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是根据一套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从最初有系统地搜集资料、参考文献、分析与消化资料、多方考证、田野调查、口述访谈到资料整合,最后才能完成具学术价值的报告。
犹如文字版纪录片
何启才曾负责华研有关东海岸潮州人的研究计划,历时三年。期间,他曾到淡马鲁(Temerloh)彭亨河与斯文丹河的河口交界处,考察了昔日的潮州人如何从使用河道迁徙到淡马鲁的发展。他认为,通过这样的实地考察,提笔撰写报告时自然会有一番新的体会,同时文章也能写得更深入且细腻。
看何启才的研究报告,仿佛在看文字版的历史纪录片,而他也不违言,学术研究确实能有此作用。中国中央电视台(央视,CCTV)也曾经委托他为电视节目《客从何处来》提供协助,替中国知名主持人阿丘(邱孟煌)寻找其在马来西亚的家族历史。他和工作团队花了将近四个月调查和收集资料,最终梳理出一些相关的历史脉络,使该集的节目得以顺利完成。
在研究员的生涯当中,何启才也访问过不少经历过大时代更迭的小人物,他们曾经为了塑造更美好的社会和生活,或牺牲或付出了许多的代价。他们牺牲小我和追求公平正义的精神,一直感动和启发着何启才,也促使他继续坚持走历史研究的道路。
冀望能与国际接轨
何启才认为,从事研究工作者需要沉着,耐心地翻阅资料。学术的训练让研究人员能够以更客观、更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多读多写多思考,可以训练逻辑思考及论述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多参考别人的研究成果,那包括应多参与相关的学术会议,以了解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等。
马来西亚学术人员不多,从事社科研究,尤其政治史的研究员更少。到目前为止,何启才发表了约十多篇的学术文章,信念坚定地朝着历史研究的方向前进。他希望未来可以加深对马来西亚华人和政治史的研究,将之提升到可以跟国际接轨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