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陈蓉蓉
分享|梁志敏
RAMBUT 美发学院院长。
在五色斑斓、人潮拥挤的购物广场或商业中心,相信林立其中的发廊,曾经让你驻足片刻。或许是里头优雅别致的陈设、光洁又舒服的设计,又或许你曾经梦想拥有一件类似的发廊,亲自为顾客设计适合他们的发型……在种种的原因驱使下,让你禁不住好奇伸头往里边探看。然而,你是否曾经想过,在如此华美的背后,多多少少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故事。无论是曲折或顺利,现在且来窥探这位美发师——梁志敏的创业历程。
继承了祖母与母亲两代的理发手艺,梁志敏十四岁就开始手握剪刀,逐一为朋友理发。直至十八岁,他在完成大马教育文凭考试一个月后,就进入学院修读LCCI会计课程。梁志敏回顾当年说:“毕业后,我七次面试相关工作都不成功,我就开始问自己,要继承父业,成为一名会计师,抑或跟随母亲的步伐,当一名理发师?”
那时,比较了会计与理发的薪金之后,他便选择踏上母亲走过的路。就这样,他开始了在日本发廊的第一份工作。面试时,日本师傅Kenjitshumi只查看他的双手,看他的手是否可以操刀剪发。终于,他被录用了,并开始接受日本式的严格训练,这个机会改变了他的人生态度,譬如:工作要勤快,不能随便请假,否则就请辞等。他也透露:“我的理发基础是来自我的日本师傅。师傅告诉我,在日本最少要当上十年学徒才有机会升级,于是他鼓励我再到其他发廊,吸取多一些的经验。”
离开日本发廊之后,梁志敏也到过几家发廊工作,从中不断学习。年轻憨直的他在二十三岁时,租下了一间发廊,开启自己第一个事业。然而,在没有方向、没有创业经验及缺乏资金之下,他失败了。一年多后,他将发廊顶让给朋友,诡异的是,发廊突然“起死回生”,开始有了盈利。但那个时候,他不是老板,而是员工。
前景看俏
在朋友的发廊工作了几年,他前往伦敦和纽约的 “取经”,花了大约十年时间,学理发,进修市场管理和加强英文。“我告诉自己,这是一个机会!市场管理很重要,它在我后来开办几间发廊中,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他肯定地说。
结束了国外漂泊的生涯,1999年回马,他先对美发这一行进行调查,他发现马来西亚仍须要类似有专业水平的人士。透过朋友的介绍,他在KLCC获得了工作机会。2000年,他与伙伴成功地开设一间发廊,并在短短的半年内,第二间发廊在Mid Valley也顺利地开始营业。一年之后,他连续在Maju Junction购物中心以不同店名开了两间发廊。2002年11月,第五间发廊也在大东方广场开始了。
除了开设分店,他也开班授课栽培人才。“成立学院一直是我的梦想,因为没有栽培,没法这一行就缺少人才。”他语重心长地表示,“如果自己的学生青出于蓝,就证明美发这一行业有前景,我会为此感到很骄傲。”当说出这段话时,从他炯炯有神的眼眸中,现出了对美发业的无限理想。
接下来他将增设两间发廊,以后并会不断地在开设分店。如此多的分店,他怎么打理呢?“我邀请亲朋戚友到店里帮忙,也另外聘请一些没有经费自设发廊的美发师,除此之外,我训练的学生也会在店里帮忙。”因为他有许多分店,因此他教导出来的学生都无须为失业问题操心。
当问及他如何看待美发师的前景时,梁志敏表示,美发师这一行像是嗷嗷待哺的婴孩,还在慢慢成长着,并且需要不断改进再改进。“外国的美发师很受人尊重,但在马来西亚却未被视为一门专业。要发展这一行业,美发师本身应该不断地自我提升,业者也需要互相配合,提高美发师的社会地位。”
采访接近尾声,梁志敏面带微笑地说:“每次帮客人理发,都惠线和他们沟通,了解他们理想中的发型。看见客人满意的笑脸,自己也会很满足!”另外,他劝勉大家:“理发是门艺术。我很喜欢艺术,如果你有意愿进入这一行,请先确定你是否喜欢艺术。如果只为赚钱,那么这一行并不适合你。”
他说,这就是对顾客和自己负责任的应有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