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展 留學海外 獎貸學金

{"pagination":"true","pagination_type":"bullets","autoplay":"true","autoplay_speed":"5000","direction":"horizontal","auto_stop":"false","speed":"2500","animation":"slide","vertical_height":"","autoheight":"false","space_between":"0","loop":"true"}

原来我的生活也可以轻松、自信和快乐

分享 | 张碧芳(心理谘商师、律师)
插图 | pixabay

我国的教育制度如果能不那么“重IQ和轻EQ”,父母和师长如果能做到无条件的接纳孩子,让孩子按照自己的人格属性与潜能去发展真我,那么,我们的学生就会比较轻松、自信和快乐。

在学院教过辅导,也在学院辅导过学生,我发现有不少学生觉得自己不中用、不可取、不可爱。套用心理学的词汇:这些学生具有负面的自我形象。更令人意外的是,这些学生,多半来自优秀班。有些曾经当过学长,有些曾经是模范生,有些则年年都上台领奖。然而,他们所具有的共同点是,他们不满意自己、他们不快乐、他们在某个程度上,都显得相当焦虑。

“你来自优秀班,这个事实对你而言,没有特别的意义吗?”我问学生。

“别人的表现比我更好!”这是学生典型的回答。

问题正出在这里,不断的比较,以及一直试图追求完美。学生们有这种心态或观念,其实一点也不出奇,因为许多父母与老师实际上一直都在强调“完美”的人生观。

“哎,还差1分就拿到100,好可惜喔!”

“为什么小芬能够拿到高分,你却不能?”

“你怎么可以退步!?”

从小一直吸收这类严苛讯息的学生,长大后很有可能会对自己过于苛刻,容易自我否定。尽管已经不负众望进入了高等学府,学习也上了轨道,自我形象负面的学生,依然深信自己是有缺憾的、是不如人的。

关键在于,在他们深层的认知架构里,极可能有着这样的负面语言——“除非表现很特出,不然就是失败!”叫人感到心痛和惋惜的是持有这种信念的学生,无疑是在跟自己过意不去,也跟快乐绝缘。

我国的教育制度如果能不那么“重IQ和轻EQ”,父母和师长如果能做到无条件的接纳孩子,让孩子按照自己的人格属性与潜能去发展真我,那么,我们的学生就会比较轻松、自信和快乐。

(原载:平淡与绚丽之间,《升学情报》第9期,2001年

快来留言! "原来我的生活也可以轻松、自信和快乐"

留言

您的电邮不会被显示。


*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