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身公益40年的林宏裕,始终不愿意在媒体曝光,《商业周刊》独家专访到这位登上《富比世》的无名英雄,看他如何以企业家精神经营公益,让善款发挥最大功效。
【记者田习如报导】有一个人,年轻时就为自己设下人生目标,并身体力行;前半生,花费大部分心力从事发明;後半生,花掉大部分财产投身公益。
这个人只是一名大学兼任教授、资本额五百万的小企业主,却能捐出毕生积蓄超过四亿元做公益。他是谁?怎麽做到的?
今年叁月,他捐给宜兰县政府一千五百万元用来照顾弱势,这消息登上报纸小小版面,不引人注意。其实,早在2010年,台湾共有四人登上《富比世》(Forbes)杂誌的亚洲慈善英雄排行榜,最受嘱目的是台东菜贩陈树菊,另两位是百亿以上身价的大富豪,国泰金董事长蔡宏图、晶华酒店创办人潘思源,第四位就是他。当时《富比世》报导他累计捐款已达新台币二亿四千万元,估计至今应已逾四亿元。
更早以前,2006年12月底,各媒体出现这麽一则新闻;一位穿著耶诞老公公装、假白鬍子遮蔽了半张脸的林姓副教授,捐赠一千二百五十五万元给家扶基金会的脱贫计画,创下该基金会史上单笔捐款最高纪录。原本不想张扬的他,被基金会人员说服变装、隐名举行仪式,以便藉由媒体推广吸引更多善行。
「我当时一看到报纸就觉得是他,」宏达电创办人、现任宏达电旗下两个基金会董事长的卓火土说。
故事的主角,是当时在台北科技大学兼任教职的阳光电子仪器厂负责人林宏裕。他与卓火土是北科大前身台北工专电子科的同班同学,在当年以分数排座号的年代,卓火土是班上第一号,他是第二号。这两人,如今也是同学中捐款做公益规模最大的两位。
卓火土自宏达电退休後便积极推动「品格教育」,勤跑偏乡学校;林宏裕则致力助学、济贫。最特别的是,他还发展出一套彻底发挥「成本效益」的公益模式,让受赠机构既感压力又佩服不已。
人生上半场:发明家
靠专利与独家发明,累积丰厚财富
故事要从四十多年前说起。现年六十五岁的林宏裕,与史上最有名的发明家爱迪生恰巧同月同日生,从小他就喜欢拆东西研究、组装,特别是收音机等与电路有关的产品,钻研之深,让他甚至在1970年、台北工专五年级毕业前叁个月,就出版了《高传真之研究》一书。服兵役时,又连写了两本《晶体电路速成设计法》、《OTL‧OCL放大器技术》专业书籍,两本书长销二十多年,叁民书局到1993年都还再版。
退伍之後,他带著叁本著作和八张专利證书到联美电子公司求职。虽然应徵条件要求须国立大学毕业,但五专学历的他凭著实力,在逾百位应徵者中获得破格录用,起薪高达五千五百元(当年大学毕业生起薪约叁千元)。
受雇的第二年,有人来洽购林宏裕发明的「万能尺」专利权,激起他自行生产销售万能尺的念头,不料这第一次创业却因不擅行销、通路,只撑了十个月便结束。他并未因此放弃创业,当时万能尺专利恰好得到中山学术基金会的中山技术发明奖,有叁万元奖金,加上他将畅销著作版权卖断给叁民书局,凑足了第二笔创业金,开殴了第二次创业。
这一次,他靠著自己发明的音响测试仪器打下江山。上市公司美律实业早年曾向他买过不少产品,美律董事长廖禄立分析,音响测试的领域不好做,因为声音是活的,音响器材必须在无响室测试才能去除环境干扰,进口的测试仪器也很贵,动辄数十、上百万元,但林宏裕研发的仪器却可以直接在生产线上进行测试,很受业界欢迎。「当年台湾这类人才不多,以前他的东西较先进,几乎是独门生意,」廖禄立说。
音响测试领域的研发让林宏裕又拿到两个中山技术发明奖,他一生申请到十九项专利,发明了叁十几样东西,曾被媒体封为「台湾爱迪生」。此外,他也发明了电话机测试仪,让电话机製造商不必再大老远将话机送到进口国测试认證。在那个台湾电子产品加工出口兴盛的年代,他的身家财富随之腾飞。
人生下半场:慈善家
财产捐助弱势,家中破椅却捨不得换
而他从创业时起,便开始了低调行善之举。看到报纸报导了需要帮助的人,他会请员工去邮局寄一、两千元,这在四十年前是笔不小数目,「想敢发员工帮助弱势的心,我出钱、你来寄、用你的名字也没关係,」他说,「做事情比较重要啦,是不是我的名字,不重要。」
这种为善不欲人知的作风,并未因为捐助金额越来越大而改变。例如2008年,他捐赠二十辆加装轮椅自动升降机的复康巴士,给全国十九家老人安养机构,捐赠者名称是「北科大校友」,不见其名,赠车典礼也由北科大校长出席,不见其人。
林宏裕很早就立下把一生财富大部分捐做公益、只留少数给子女的志愿。他不想让子女变成养尊处优的「富二代」依赖习性,小孩念国中起就要他们到仪器厂打扫、浇花赚零用钱,学习没有不劳而获的道理。
因为幼时祖父生意失败、家道中落,他在清苦生活中长大,养成了异常节俭的习惯,卡西欧电子表戴了十年,家中几张坐椅已一修再修,自己垫泡绵、做椅套,就是捨不得丢掉。
在他準备退休、全心投入公益时,曾向子女说明要将财产大都捐出去的计画,「他们很能接受,因为我从小就给他们这种精神教育,他们生活也过得跟我一样清清淡淡的,」林宏裕说。
原本捐助对象多元的林宏裕,大约自十年前开始改变做法,只投入较大金额的计画性、长期性公益活动。一方面是以他想要捐出的规模,小额捐款用不完,另一方面是他发现经媒体报导过的急难、弱势事件,援助就源源不绝,常常超过个案的需要,而且有些媒体为了可看性,会誇大事实。更深刻的是,他有过几回受骗的经验。
例如,有次他收到一位陌生的大学老师来信,说有个穷困学生因车祸受伤需要帮助,於是他身上带了两张面额各叁万元、七万元的支票,与太太一同前去探望那位女学生,听完故事之後两张支票都给了对方。告辞时,太太借厕所,发现穷学生竟用名牌洗手乳,「我们没有讲什麽就离开了,但我从此以後不相信这类的事情了,」他说。
林宏裕近年计画性大额捐款的两个主要对象,一是母校北科大,二是家乡宜兰县政府。以每年各一千万至叁千万元不等的规模,与两个机构签订合约,内容除了各年度捐款的用途计画书,还包括受赠单位在完成公益计画後须製作成效报告书等,这些合约都是林宏裕自己草拟,「我很龟毛,呵呵!」他笑说。
做善事也有SOP!
捐前严审、捐後监督,发挥极大功致
「最重要的一条,是明订我对用途的执行情况有权了解,意思就是我可以查證、监督。」其他还包括:若要改变用途须经书面同意、须製作经费使用清册、工作成效报告书等。他翻开一本捐款合约书、指著条文说。
宜兰县政府社会处处长邵治绮说,林宏裕捐款不是给钱而己,事前要提计画给他,他会详细询问计画书内容,「还会退计画!」例如中央政府已补助中低收入老人装假牙,县府曾向他提案,想再为一般老人免费装假牙,但他认为一般收入家庭的老人若有需要,自己或子女应可负担,「他希望用在真正找不到资源的地方,不要锦上添花,」邵治绮说。
卫生局也曾向林宏裕提报一个预防独居老人跌倒,到家中浴厕免费装设扶手的计画。原来的计画案写装设四百支,厂商报价连工带料一支收费二千五百元,林宏裕上大卖场的网站调查,发现最贵的扶手一支四百元,他认为工钱应该也差不多,换算下来一支应该一千元就做得起来,所以要求修改合约。
「後来县政府做得更好,还去找有执照的工人做志工,最後装了一千多支,受惠的独居老人比原来计画的更多,」林宏裕说。他并根据县府提报的名单,抽样拜访几个老人家,查核施工成效。
他的仔细监督,带动了执行单位做得更好的良性循环,邵治绮说,「他这样等於帮我们操兵,社会处其他案子也都学习到审查的精细度,养成我们的SOP(标準作业流程)习惯,对其他捐款人会比照林教授的做法,主动提报执行成果。」
林宏裕也是北科大迄今累计金额最高的捐款者,他在十年前便开始与北科大签约,当时他已在北科大兼任副教授,所开课程因为以丰富的实务经验为主,虽然要求严格却很受学生欢迎,甚至还有业界人士来旁听。
不同於其他企业家对大学总是捐建硬体大楼、取得命名权,他的捐款多用於奖励师生研究,反而是北科大校方主动把一栋大楼以他名字命名,原本要製作与他等身的铜像放在校园,经他推辞才改为在墙上严浮雕头像。
北科大校长姚立德指出,大部分的人捐钱後就离开,但林宏裕会自己发想计画、订办法、做查核,「他的企业不是校友中最大,但对学校却是最有心的,(捐款)用到最有效果的地方。」
姚立德举例,过去北科大毕业生前叁名几乎都去台大、清大、交大念硕博士班,林宏裕希望母校能留住人才,於是提出「重赏」留校念硕士班的优秀学生,两年可得四十万元奖学金,诱因很大,现在已有六成的前叁名毕业生留下来。
因为奖励金额大,林宏裕特别注意到公平性,考虑到大学科系不同,评分标準不一,如果用一般的平均法计算成绩排名,并不公平,於是他设计了一个「规整(normalize)加权成绩」的计算公式,让学校修改电脑程式,特别为这个计画计算一份规整加权成绩单,让不同科系表现优异的学生,都有机会得到奖励。
与林宏裕熟识的北科大教授赖柏洲说,因为林宏裕的钱是从自己口袋拿出来的,不像许多老闆是由企业捐助成立基金会行善,「所以他会要求钱花在刀口上,学校老师也都知道,要用到林教授的钱,计画必须非常严谨。」
罹病後更积极拚公益!
无惧帕金森氏症,致力影响两代人
赖柏洲因为被林宏裕的善行感动,也以自己不多的学者收入捐助叁百万元成立奖学金(林宏裕得知後,也捐了叁百万元给赖的奖学金),赖柏洲甚至还写好遗嘱,言明子女每人分配遗产两百万元後,其馀全部捐做公益。这段渊源,在北科大校内传为佳话。
四年前林宏裕出现帕金森氏症的初期症状,但他并未怨天尤人,反而更积极想完成公益目标,「现在一天能够做事的时间只有四小时,大部分都拿来做公益。」他说如今大部分财产几乎都捐出去了,但仍低调不愿透露总额。
去年在宜兰同乡好友、陈定南教育基金会董事长林光义的劝说下,林宏裕出版了一本未上市、只捐赠做为中学生班级读物的自传。中研院前院长李远哲为该自传写序,说林宏裕在有生之年以叁阶段完成「己立而立人」,第一阶段累积技术与财力,第二阶段传承技术,第叁阶段穷毕生财力做公益,「理想的人生就是这样!」李远哲写道。
林宏裕的公司取名「阳光」,捐助的奖学金、复康巴士车队和经由宜兰县府执行的公益基金,也全都以「阳光」命名。他说,这是有感於太阳每天升起,默默的发光发热,带给大地生机,而不求回报。
原本不愿接受媒体采访的他,经过本刊多次联繫劝说後,终於答应。他说,赠给中学生的自传希望能够做发下一代,而这次报导「经由贵刊的传播,希望能够影响这一代人。」林宏裕改变了以往的低调作风,告诉我们上述故事,是为了抛砖引玉,「如果能带动这一代的响应,那我太高兴,死也瞑目了!」。
转载商业週刊2014/5
http://sec.ntut.edu.tw/files/14-1011-45075,r606-1.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