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升学情报 6》,2000
文|麦青远博士
资深的财经分析与评论家,也是多家报纸与杂志的专栏作家,著作有《您也可以依靠巴菲特投资致富》、《年轻的心购买未来》等。
个案现况
个案一:“昨天我一整天都没有心情(mood)读书,不管怎样逼自己都读不进去。结果,抱着书本一整天,只翻了十多页,却是一页都背不进脑。”
个案二:“上个周末我下定决心要好好准备考试,于是不去补习,叫了几个好朋友一起温习功课,怎知最后竟变成聊天活动。过后,我心里很内疚,怎么办?”
个案三:“我对XX科全无兴趣,总是提不起劲,不肯花时间在它身上。”
个案四:“我对YY科没有天分,不管花多少时间,都无法记牢。”
个案五:“我每天赶着上学、放学、补习、学琴;晚上睡前又得IRC和ICQ一下,一天24小时真的是不够用。感觉上,生活充满压迫,真让我喘不过气来!”
前言:如果以上至少有一条符合你目前的求学状况,那你有必要静下心来,回顾自己的过往,检讨今日 ,策划未来。考试虽不是惊天动地的人生里程碑,却是每个学生都不得不去面对的“障碍”。如果我们不懂得跳过这个障碍,我们将为之所害;身、心,甚至是对生命造成伤害的例子都有。
考试解析
考生应走的第一步,不是读书或考试,而是弄清楚“考试”究竟为何物。还未高清楚“情为何物”就堕入情网,或未弄清楚球类比赛规则就下场参赛,都是很危险的做法;考试也一样。
考试其实只是一个在特定的时间与地点里测量我们在学业上的进展,就像跳高比赛是在某个地点和时间里测量我们能跳多高一样。
因此,在这个讲求效率的社会里,我们要求的并不应该只是“考好成绩”,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学会如何利用最少的时间,将成绩考好。其实,只要我们每天像一个书呆子那样,戴上厚厚、转满圈圈的近视眼镜不停地啃书,要考五个、八个,甚至是十个A都应该没啥问题。但那样的生活不会是我们的父母所愿意看见的。我们要的,应该是如何轻松、快乐地度过学生时代,同时又能考到好成绩。
应考测略
明白了考试为何物之后,你就会了解:
考试中所谓的“成功”,并不在于我们懂得多少,而是考试当天我们懂得多少。就如跳高选手那样,如果他在平时锻炼时跳出世界纪录也无济于事,最重要的是在比赛当天、在裁判和电视屏幕面前,跳出一个“冠军”级的高度即可。这就是中国人所谓的“养兵千日,用在一时”。
所谓“最佳的应试方式”,是因人而异的。举个例子:无论从前或现在,我看书的习惯都是一如美国童子军的口号——“随时准备好”,因此,不论考试是落在这个周末、下个月、或是年底大考,我的“表现”和“成绩”都是一样保持应有的水平。
像我这种读书方式,好处是可以求得心安,且不会过度紧张;但坏处就是:我不肯去背太多书。我的任务是每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平静安然地过日子,所以读书也一样。但是一些朋友就能做到在考试前紧张兮兮的拼命将考试范围全部读完,甚至能够像跑车增速那样,从考试前的知识零度开始拼命K,K到考试时就满分了。
这是他们的能力。我没有。我不喜欢紧张的生活,并且尽量避免那种考试是充满压迫感的生活。所以说,应对考试的方法是因人而异的,因此我们有必要认清自己的喜好和能力。
问题“所在”
很多时候,学生心理以为存在的“问题”,其实都不是问题。各种大家以为是问题的问题,其实很简单、很容易解决,甚至经过时间的洗礼后,自然而然的就解决了。男女间的感情、朋友之间的事故、学业的故障等,都是一样的道理。前面所提到的几个个案,或许解决方案就隐藏在这些个案身上。
各位同学可参考以下的“贴士”:
一直不停地长时间阅读同一个科目或同一本书,其实是不合逻辑的做法,也是不符合学习效率的;最好能够每隔一或两个小时休息一次,并且转换另一个科目。
如果与好友读书常常演变成“交际会”,那你可要尝试换个环境来读书。家里如没有宁静的环境,最好能和家长商讨决策。
想考好成绩,越没兴趣的科目,越要注重。这不是叫你花很多时间去死读,而是在头脑最清醒的时候接触它。“兴趣”往往就是各人最拿手的科目,成绩一好,兴趣也就自然培养起来了。
你说对某某科目“没有天分”,首先应检讨问题的根源。所谓“没有天分”往往只是一个借口,真正的原因可能是:老师本身有问题而衍生了学生的问题、学生本身对此科目的态度、父母觉得这科目不重要等等。
如果时间不够用,不要要求上天多给你一个小时,因为即使上天多给你一个小时,也还是不够用的。每人都有二十四小时,只要你好好安排,准是够用(每天需要工作多个小时以帮补家用的情况除外)。
好了,篇幅有限,在此预祝大家年底考获好成绩!
我觉得你的意见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