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展 留學海外 獎貸學金

{"pagination":"true","pagination_type":"bullets","autoplay":"true","autoplay_speed":"5000","direction":"horizontal","auto_stop":"false","speed":"2500","animation":"slide","vertical_height":"","autoheight":"false","space_between":"0","loop":"true"}

英迪(INTI)与国际数据公司(IDC)白皮书 揭示马来西亚未来的就业人口尚未备妥迎接工业4.0

产业界的专家们就调查研究结果进行讨论,同时就如何备妥大学毕业生朝向未来数码发展提出建议和见解。左起为:国际数据公司亚太区研究经理黄敬盛、马来西亚普华永道人力资本执行董事Salika Suksuwan、英迪代首席执行员陈玲娜、马来亚银行创新总监Amran Hassan和马来西亚人力资源发展基金(HRDF)研发部研究组主任王振威。
  • 逾63%学生无法说明何谓工业4.0;刚毕业的大学生也一样且呈同样比率
  • 30%学生觉得自己尚未做好准投入工业4.0
  • 大学毕业生泰半认为组织机构尚未做好准备接迎接新一代的就业人口

工业4.0(IR4.0),或称第四次工业革命,在人工智能的推波助澜之下,把职场中以任务为导向的属性,一一翻转为以人为本的特色。据马来西亚国家银行的分析,我国仅被归类为工业4.0的采纳者,尽管国内的数码转型在本区域处于领先位置,但是相较于其他脚步更快的国家如日本和新加坡,马来西亚的数码经济仍落在后头。国家银行也分析,马来西亚若要充分发挥经济效益,就必须立志成为数码革新的领头羊。

过去两年以来,大马政府联同属下各单位一直在带领数码转型的工作。单是去年,政府就拨出逾50亿令吉,支援相关行业过渡到工业4.0,其中包括:

  • 经由马来西亚生产力机构,协助中小型企业接受工业4.0准备程度的评估,以此落实国家政策;
  • 马来西亚发展银行以2%的赞助利率,设立企业数码化转型基金,以此帮助企业加速采用精明技术来驱动自动化、机械化以及人工智能;
  • 马来西亚投资发展局经由它的高影响力基金,为工业4.0活动,诸如研究开发、获取国际水平认证、设施现代化、获取执照、购买新科技或高科技成品,提供匹配辅助金。

其他的奖掖还包括拨出10亿令吉推动国家光纤连接,以此提升国内宽频基建设施;同时拨出1000万令吉推广电子竞技,这股在年轻人之间盛行的潮流,可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

尽管政府提供了重大的奖掖,但是,占马来西亚国内生产总值(GDP)38.3%的国内中小型企业,还是一直落在后头。为了评估产业界对工业4.0的准备程度,政府分配了500家中小型企业接受筛查,但迄今仍有超过三分之一仍搁置不动。更甚的是,中小型企业的数码应用率仅有区区的20%,大部分制造厂商应用的自动化运作系统甚至少于50%。

至于国内其他已经开始采纳数码发展的组织机构,则一再因为整个组织的错位问题,或在按部就班处理数码化发展方面缺乏清晰的路线图,以致在数码策略上形成各种差距。

无论是采纳数码化之后尚需成长空间,或是还未真正搭上数码化的列车,这段时间为国内的产业界来说实属有趣。英迪国际大学与学院(INTI)与国际数据公司(IDC),也就是全球著名的市场情报和信息技术谘询服务提供商,共同携手对560名受访者,其中包括学生、毕业生和家长,进行了标志性的调查。这项调查旨在揭示国内的就业人口是否已经作好准备,加入数码化发展的劳动力市场。

在籍大专生、大学毕业生和家长都不太清楚何为工业4.0
尽管在过去三年来,新闻媒体一再报导工业4.0,但是,在受访的大专生和毕业生群体之中,都分别有超过半数(63%)的人无法说明何谓工业4.0。令人感到惊讶的是,泰半(54%)的受访家长同样无法给它下清楚的定义,也无法进一步讨论工业4.0以及为何它与组织变革相关。

这说明了现有和将来的就业人口都无法体会数码转型的重要性,更无法理解它对未来的职业以及数码化劳动力将会产生哪些影响。另外,调查结果也说明,当人们益发着重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的同时,在籍学生却无法想像他们今日所选择的教育和职业,可能会受到数码化变革的冲击。

在籍学生认为自己仍未作好准备加入工业4.0劳动市场
30%的学生认为,他们完全未作好准备加入职场使用工业4.0的技术,这包括当今职场上日日翻新的技术技能。

28%的受访学生指出,在大学里所取得的学术经验,就是他们了解工业4.0的唯一管道,他们未曾接受其他的培训,更没有工作经验加强对这方面的认知。令人益发担心的是,大多学生都未接触过工业4.0,或者过于依赖学术课程来建构本身的就业能力。

对于大学院校来说,这无疑敲响了一纪警钟,促使他们重新评估及检讨现有的课程,究竟能否提供足够的培训并符合现实环境的观点,以备妥学生走入未来的职场,同时探讨在理论和学术教学以外,还需要给学生做哪一方面的提升。

大专教育对于就业准备仍然重要,但在备妥学生进军职场方面或许还做得不足
论及学生对正规大专教育的依赖,几乎所有的家长(93%)都认为,大专教育对于学生未来的就业前景仍然息息相关。家长固然正视其价值,不过,他们当中却有62%认为现有的课程未能备妥学生迎接工业4.0时代,这主要因为大学讲师未能与时并进,跟上产业界改革的脚步。

超过四分之三的大专生(78%)和毕业生(79%)分别表示,大专教育仍然很重要,并补充,大专教育跟求职时是否有能力谈判薪水的关系最为明显。

这种种的观点说明,大专教育目前被看作是通往职场的渠道,而不是发展未来就职能力的空间。

不同受访者小组的回应,进一步加强了上述观点。无论是在籍大学生(58%)、大学毕业生(48%)或家长(53%),均把学术培训不符合职场要求,列为大学毕业生面对的三大就职挑战之一。至于其他挑战则包括:遭资深的同事贴标签、传承结构以及管理高层队伍本身缺乏数码素养。

尽管学生面对重重挑战,但他们却未寻求以其他资源提升自己来作好就职的准备
今日的学生主要来自Z世代,他们被喻为是真正的数码原住民,因为打从出生那一刻开始,他们的整个人生都无法与科技作切割。论及他们早已精练利索的数码技能,排名前三的就有物联网(IoT,47%)、云端(38%)以及人工智能(34%)。

尽管Z世代的学生一早已接触技术资源,但他们当中只有11.6%乐意在现有的学术课程以外,再藉额外课程来发展长远的竞争力。至于不争取额外认证的箇中原因,他们大多以时间有限、缺乏价值为理由。

年轻人持有上述的观念,跟产业界着重培训,以期发展出额外技能,作为永续人才培育的期待,明显出现错配的现象。有鉴于推陈出新的现代科技已融入到各个组织机构内,用以培养技能配套的技术认证,也需要密切跟进数码变革的步伐。

未来的技能配套
各个受访小组(在籍大专生67%;大专毕业生71%;家长56%)均强调,批判性思考才是职场上最为重要的技能。41%的大专生、42%的大专毕业生认为,技术性技能是最重大就业技能之一。这说明,年轻一代虽然承认必须事先掌握以上技能,才可在职场上操作新的科技,但他们却不一定受过训练,也不定充分掌握这些技能。

年轻一辈或许承认技术性技能的重要性,只是他们还不清楚了解工业4.0的意义,鉴此,无论是在籍学生或是毕业生,都必须开拓他们现有的技术性能力,即从个人的层面扩大到职场上使用。这些能力包括应用大数据,机械对机械的连接沟通,以及在同一组织内使用的跨领域技术。

在家长方面,他们把决策能力列为职场上最重要的三大技能之一(47%),这或许反映了他们较资深的工作经验,因而重视专业上或个人生活上凡能降低负面效应的正确决策。

对于产业界接纳新一代人才的意愿,出现了各种的混合观点
根据调查结果,稍微过半的在籍学生(52.7%)及家长(57.3%)相信,市场上的组织机构已作好准备吸纳新一代的人才。这份信念源自于当今的雇主视年轻人才为科技能手,足以帮助他们进行数码转型。

这样的调查结果产生了更多的关注,因为它说明在籍学生虽然意识到雇主对他们有所期待,但他们并未好好地去了解何谓工业4.0,也未在学术资格以外的范围发展本身的竞争力。

然而,超过一半(56.2%)的大专毕业生不看好现有的组织机构乐意吸纳新一代人才。他们指出,职场上最大的挑战,莫过于传承问题以及不愿采纳新的程序,尤以中小型企业在数码转型上步伐迟缓,在在说明人才发展不只赖于个人意愿,也视乎未来雇主是否愿意在影响数码变革上面提升他们的能力。

英迪代首席执行员陈玲娜指出,这份调查研究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从就业人口、而不是政府或业内专家的观点来探讨工业4.0。

英迪代首席执行员陈玲娜(Tan Lin Nah)分析:“这份调查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从就业人口、而不是政府或业内专家的观点来探讨工业4.0。这项调查结果提醒各方,国内的技术变革日益成形之际,年轻一辈却尚未跟进这变革对他们未来的影响。”

她说:“作为产业界的合作夥伴,学术人员应该明认,在谋求学术卓越以外,我们也有责任培育未来的人才,并确保取得正面的聘雇成效。这项调查结果清楚说明一件事,也就是教育界和产业界在人才培育方面还有许多事要做,如此才得以在工业4.0的世界具有全球竞争力。”

国际数据公司亚太区研究经理黄敬盛给约200名出席者汇报英迪国际大学与学院(INTI)与国际数据公司(IDC)委讬展开的标志性调查研究结果。

负责发布调查结果的国际数据公司亚太区研究经理黄敬盛(Jensen Ooi)指出:“对于马来西亚的组织机构来说,缺乏熟练的人力资源,一直都是他们致力推行职场现代化的最大阻力。鉴此,学术机构在栽培学生方面扮演极其关键的角色,因为毕业生最终将成为职场的一分子以化解这挑战。所以,有必要以频密的沟通来促进对工业4.0的理解,厘清它在近期和远期的应用,而不只局限于商业领袖所做的转型决策而已。”

他补充:“除了厘清工业4.0驱动的经济将产生怎样的结果之外,传授技术性技能也应在各教育阶层中受到更大的关注,以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如实应用。在帮助学生弥合他们与产业界需求之间的鸿沟方面,教育界还须多做些事,以鼓励学生在完成学业之余,也要准备考取热门的资格认证。高等教育机构也需扩大他们与产业界的合作生态,以确保所使用的课纲不与现实脱节,并与产业界共同策划课程,使其融入技术性和专业技能的综合竞争力。”

马来西亚人力资源发展基金(HRDF)研发部研究组主任王振威,在座谈会上发表自己的看法。

在今天举行的白皮书发布会上,大会邀请到产业界专才评估调查结果,并聆听他们对备妥大专毕业生以迎接未来数码世界的建议。在场者除陈玲娜、黄敬盛以外,还包括座谈小组成员:马来西亚普华永道人力资本执行董事Salika Suksuwan;马来亚银行创新总监Amran Hassan;马来西亚人力资源发展基金(HRDF)研发部研究组主任王振威(Wong Chan Wai)。

陈玲娜勉励大家道:“数码化势必成为全球竞争的全新推动者,这次的调查是合乎时宜的检查关口,以鉴定数码进程的所有贡献者都踩着一致的步伐共同前进。作为人才的建构者,英迪早已开始重塑教育,以迎合迅速进化的技术职场。”

“透过结合到我们的工商、信息技术以及工程课程中的微型认证(micro-credentialing),学生可以从多个技术领导品牌,例如IBM教育创新中心、阿里巴巴全球电商英才课程(GET)以及广联达建筑资讯模型系统(Glodon BIM)等,取得额外的资格认证,藉由广受产业界承认的认证,强化学生的学术。此外,配合以微软(Microsoft)、谷歌(Google)、赛仕软体(SAS)、甲骨文(Oracle)以及捷普科技(Jabil)主持的新生学习营和短期课程,学生得以学习使用专业工具,建立线上品牌影响力,学习数码分析、云计算以及机械人程序自动化,这都是各领域专业人士所需建构的技术技能。”

她总结道:“各院校也直接与产业界共同合作,无论是透过雇主项目(Employer Project)、英迪的学术人员产业界附属项目(Faculty Industry Attachment Programme)──特别为讲师安排,让他们到着名的产业界实习两个星期的项目;或者由我们的产业界顾问团,集合学术人员以及产业界代表,共同评估课纲以及融入产业界的学习趋势。采取这些举措等于承认教育界必须作出改变,以迎合新数码时代要求。正因为这样,英迪的毕业生就业能力报表,才会年复一年地获得提升。”

英迪(INTI)与国际数据公司(IDC)白皮书座谈会的主讲人在会后共同合照,左起为:国际数据公司亚太区研究经理黄敬盛、马来西亚普华永道人力资本执行董事Salika Suksuwan、英迪代首席执行员陈玲娜、马来亚银行创新总监Amran Hassan和马来西亚人力资源发展基金(HRDF)研发部研究组主任王振威。

英迪国际大学及学院简介
英迪培育英才超过30年,造就了超过6万5000名出类拔萃的毕业生,证明英迪传授具有质量的教育,并且是马来西亚其中一所极受尊崇且值得信赖的私立高等教育机构。英迪与国际认可的夥伴大学以及450多家跨国和全球行业夥伴紧密合作,这意味英迪超越了学术课程,提供接轨市场趋势、实践经验、混合教学方法、国际课纲以及线上工具的渠道,致力培养迎合21世纪职场需求的毕业生。

快来留言! "英迪(INTI)与国际数据公司(IDC)白皮书 揭示马来西亚未来的就业人口尚未备妥迎接工业4.0"

留言

您的电邮不会被显示。


*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