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搭建桥梁: 离“校”出走 》
~ 执行编辑/郑翠霞
曾经在巧遇一位中学同学时,问他在哪里深造,结果他半开玩笑,半严肃地回答:“社会大学。”当时,我满腹疑惑,事後还上网搜寻社会大学的校址。事隔多年,我才明白他所指的“社会大学”,意即他已不在任何大专学府深造,而是开始投入社会工作。
不过,他的回答却也值得让人玩味:社会是所大学?这个超越讲堂的大环境到底有什麽让我们学习的地方?
专栏作者黄凯顺指出:“如果身为一个大学生,只会在象牙塔内终日埋头苦读,对社会漠不关心,完全与现实脱节。那麽即使成绩斐然,也不过是井底之蛙。要知道,学校状元踏出学校,不见得可以成为一位职场明星。书本上的知识总是有限的,而社会才是一个真正的大课堂。”
从个人的生涯发展来看,没有人是可以永远躲在象牙塔里,终身与书为伍。一名学生度过小学、中学阶段,再进入大专,代表着在不久的将来,他就必须走出校园,接触社会。
社会,是个怎样的情境呢?有人说,尔虞我诈;有人说,争名夺利;也有人说,五光十色……对於常被称为“时事冷感”的大专生,你对自己即将踏入的社会认识有多深?你是否已准备好不被社会这个“大杂烩”淹没?而摩拳擦掌准备展开大专生涯的“准”大专生,你又是否已构思好要如何为自己的大专生活起笔呢?
第30期《升学情报》的情报专题,将指导众大专生如何做个“坏”学生,暂时把书包抛诸脑後,换上“出走”的心情离“校”出走,或是闲逛,或是搞活动,或是做义工,在形形色色的人群中,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定位。
伴随着学生离“校”出走,《升学情报》也要走出第四代,跨入一个全新的世代。第五代的《升学情报》会以一个怎样的面貌出现?敬请大家拭目以待。不过,作为一座通往理想教育和事业的桥梁,《升学情报》仍将继续扮演导航的角色,在不同的面貌之下,以一贯的关怀,陪伴你!
————————————-
《 前言 》
试想想,有一天你寒窗苦读了十几年,好不容易升上大专,却被人批评你处在“幼稚园大学”时,你会有什麽反应?
相信大部分人都会站出来为自己辩护。不过,当你在为自己辩护时,你是否曾经审查自己?你关怀过、回馈过社会吗?你对社会种种不公平的现象是否存有批判的精神?你是否思考过除了“大专生”这身分,你还扮演过什麽角色?
当你对这些问题都哑口无言时,不必慌张,不过,请务必善用短短的大专生涯,好好利用这座通往社会的桥梁,提升自己,寻找自己的定位。其实,方法很简单,只要找机会离“校”出走,接触社会,掌握社会的脉动,你就能够通过认识多元环境,进而开阔自己的视野。
不信?且听听这四位大专生的亲身体验:有者通过下乡服务,感受到村民的嘘寒问暖,体验生命的热情;有者虽已升上大专,却时时关怀母校的失学率,因而兴起办升学讲座的念头,从而得到回馈母校的满足感;有者虽拥有缺憾的生命,却无阻她飞翔的勇气,踏上残障人士共和联邦运动会的征途,寻找生命无限的可能;有者则怀着慈青慈悲的心情,一手拥抱生命,一手回馈社会,体验助人的喜悦。
大专,不只是知识殿堂,同时也是大专生与社会接轨的平台。就让自己在这平台上以辽阔的心胸,体验生命无限的可能,舞出最动人的姿采吧!
————————————–
《 拒当“幼稚园”大专生,回馈社会,提升自我 》
~ 分享/张秀玲、张绪庄、茹济石松
~ 专访/郑翠霞
台湾着名文化人龙应台曾於80年代写过一篇文章──《幼稚园大学》,文中提及她所看到的大学生虽然聪慧、用功、循规蹈矩,可是却缺乏独立自主的个性,而且思想贫乏。这样的批评尽管极具讽刺,不过一针见血地道出大专生若只一味地“死读书”,将为个人,乃至社会带来危机。因此,《升学情报》特别采访了张秀玲(董总组织局副行政助理)、张绪庄(董总会务与组织局执行员)和茹济石松(前国大慈青辅导师),针对大专生离“校”出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探讨。
大专生关怀社会不落人後?
大专,除了是知识殿堂,同时也是大专生与社会接轨的平台。针对这点,张秀玲表示:“董总组织局自2003年开始推动社区关怀活动。举办此活动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鼓励更多大专生能‘取之社会,用之社会’,同时也让他们有机会接触社区,了解社会。” 她透露,就此活动而言,其实有越来越多大专生加入他们的队伍,这是可喜的现象。
另一方面,活跃於慈善事业的佛教慈济功德会也於90年代在大专成立慈青,以在大专推广慈济所强调的“大爱与感恩”人文思想。不过,有别於董总的社区关怀活动,慈青的缘起,倒是在一班工艺大学学生的号召与推动下成立。目前,全马共有十多所大专学府在校园内成立慈青,其中包括马大、国大、博大、工大、多媒体大学、拉曼大学、新纪元学院等。
综合这两项活动的发展趋势,不难发现大专生在关怀社会方面确实也不落人後,那麽为何大专生往往被批评为对时事冷感呢?张秀玲说:“参与我们活动的大专生,有些已参与多届;有些是经学长介绍而来;有些则在参与後便呼吁更多朋友参入,这种精神和态度值得鼓励。不过,无可否认的,还是有很多大专生不愿走出象牙塔。”
认识多元环境,学习从多元角度思考
张绪庄续道:“大专生不理解离‘校’出走、接触社会的重要性,主要的原因有两点,其一是教育制度的影响;其二是大专法令的限制。”我国的学生从小就接受封闭式的训练,一直被灌输“努力读好书”的观念;所谓的学习,就只是课室里的学习。
另一方面,我国的大专法令也限制大专生参与校外活动,就连在各国立大专相当活跃的慈青,也只是个“非法”组织。张绪庄表示:“尽管在各大专的校园内也有很多课外活动,不过这和学生离‘校’出走所能得到的收获,还是有些不同。毕竟,校内环境比较单纯,不比校外环境多元。唯有认识、接触多元环境,才能扩大视野,懂得如何从多方面或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我没时间”是借口
除了整个大环境的影响,茹济石松表示大专生个人的心态,也是他们对离“校”出走不热衷的原因。“现在的大专生都不简单。要他们参加活动,借口总是特别多,一下是报告;一下是考试。”他虽然赞成学业是学生的本分,应该摆在第一位,不过他发现,现在的学生最大的问题,就是没什麽时间管理意识,生活作息日夜颠倒,永远都是时间不够用。
针对这点,张秀玲表示认同。“现在的大专生搞活动都不太会分配时间,每天就只忙着开会,开完会之後,还要到‘嘛嘛档’吃宵夜。这样又怎麽有时间温习功课,而且也失去搞活动最根本的意义。”
那麽,大专生离“校”出走,最根本的意义是什麽呢?受访的三人都不约而同地认为,一是回馈社会;二是寻求个人成长。身为知识分子,回馈社会是大专生不容推辞的任务。董总的社区关怀活动就打着“关心孩子,关心教育”的旗帜,鼓励大专生踏出校园,回馈社会,然後再回馈自己的家乡,开拓马来西亚的社区教育。张秀玲说:“唯有让学生亲身体验,才能激发他们对社会的关心。曾有一名学生在参加社区关怀活动时,接触了一些以割胶为生的村民;活动结束後,他开始注意橡胶的价格,并关心胶价对村民生活的影响。”另外,茹济石松也透露,慈青所举办的活动,也以鼓励大专生回馈社会为主。各大专的慈青会定时拜访孤儿院、老人院、麻疯病院、残智障院;或是进行居家关怀;或是提倡环保,以实际行动关怀社会。
提升人文素养,净化人心
不过,大专生在积极回馈社会之余,从中也能获得同等的回报,特别是对个人的身心发展,以及经验阅历的增长,更是无价。
例如慈青带动大专生进行社会关怀,在通过活动亲身体验了别人的苦难,他们便进而能感恩自己的幸福,并对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新的诠释。茹济石松说: “慈青就好比是大专的一股清流,提升大专生的人文素养,净化人心,让大专生明白,生命除了追求文凭外,还有其他的价值和使命。”张秀玲亦表示,大专生多一点离“校”出走,意即给自己多一些机会接触陌生的环境,进而学习如何适应环境,并发展自己的潜能。
由此可见,大专除了是供学生汲取知识的地方,还有其非凡的存在价值。倘若你对大专的认识尚停留在吃喝玩乐、翻翻书本的阶段,那麽你就和幼稚园的孩子无差,闲时荡荡秋千、写写功课。可是,若想要在大专阶段将自己锻炼成为全方位的人才,就有必要让自己走出校园,接触社会。
—————————————-
《 下乡服务,难忘村民的嘘寒问暖 》
~ 分享/刘慧婷(韩新传播学院)
~ 特约专访/黄昭锋
活动/下乡服务
收获/体验到不同的风土人情。
刘慧婷的第一次“出走”,是到霹雳州的育华华小。这一次的“出走”经验,可算是圆了她期待已久的梦想。她透露:“从小,看到来自不同院校的大专生来到自己的家乡为村民服务,心中总希望将来能与这些大哥哥大姐姐一样,为一些有需要的乡民出一分力。”也因为起了这么一个念头,打从进入学院,她便尽量争取下乡服务的机会。终于,她成功了!
在还未正式下乡服务时,又兴奋又害怕的矛盾感觉不时会在刘慧婷的脑海中浮现。她表示,兴奋是因为有机会走出校园,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乡村,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然而,由于未曾有过下乡服务的经验,她害怕自己在过程中若遇到什么突发状况,会应付不来。更何况,在一个星期的下乡服务期间,她必须和暂时充当她的 “义父义母”的村民生活在一起,如何与他们打破隔膜也让她大伤脑筋。
刘慧婷坦言:“刚开始接触自己的义父义母时真的有点不太习惯。不过,他们都很热情,非常照顾我。当他们看到我为了举办活动而被日晒雨淋时,非常心疼,真的把我视如己出。”原本,刘慧婷以为她和义父义母之间的亲密关系会随着下乡服务结束而淡化,不过时间证明了一切,他们到现在依然非常珍惜这份感情!
在短短的七天下乡服务期间,刘慧婷和其他约30位一起下乡服务的同伴们马不停蹄地为当地的居民举办各类活动,包括美化育华华小、举办亲子讲座、带团康等。她表示,当地的居民理事都给予很多配合。记得最让她感动的一次是,他们在为育华小学粉刷及油壁画时缺了一些用具,居民理事们马上义不容辞,帮忙添购用具。
原本他们下乡服务的目的是要帮助当地的村民,然而事实是,他们反而从村民身上得到了很多收获,特别是村民的嘘寒问暖,更犹如一股暖流。刘慧婷说:“和当地的小孩们进行团康游戏时,他们天真烂漫的神情,还有爽脆的笑声,也让我觉得特别感动。此外,在这过程中,我也学会了如何与人沟通和交际。”
另外,刘慧婷也表示,平时在学院不是很熟络的朋友,也因为这一次的离“校”出走,建立起微妙的情谊——他们从陌生变成熟悉,从寒暄之交成了知心朋友。由开始筹备下乡的那刻起,大家的心里都有了一股无形的默契,要努力完成下乡服务的任务,这种奇妙的凝聚力,把他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还记得下乡服务时恰巧碰到亲人去世,当时心情百般复杂难过,在无法压抑的情况下,我崩溃了,幸而身边一起下乡的朋友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并借出他们温暖的肩膀让我依靠。” 这是下乡服务后难能可贵的收获,是在课堂上得不到的满足感。
最后,刘慧婷觉得,参与下乡服务的大专生最重要的是心态要正,不要贪小便宜,不要认为下乡服务会让自己有机会遇上有钱的义父义母,或是抱着享受的心态下乡。这些不正确的心态是最要不得的。所以,想要参与下乡服务的大专生,必须做好回馈社会的准备。
———————————————
《 巡回升学讲座——造福他人,成长自己 》
~ 分享/曹秀仪
~ 特约专访/黄勃扬
活动/国大升学辅导组巡回升学讲座
收获/提升自信心,敢于面对新挑战、新尝试。
目前就读于国大化学工艺系二年级的曹秀仪,于6月份中旬率领了“国大升学辅导组”一行人,浩浩荡荡地回到各组员的母校,展开一系列的升学讲座,充分体现了回馈母校,造福学弟妹的精神。
曹秀仪一直都十分关注母校毕业生升学率低、辍学率却很高的现象。在加入大学的“升学辅导组”后,她就意识到有回母校办升学活动的必要。“如果我能为其他学校举办这类型的活动,那为何不为母校办呢?”于是她就发起了这项深具回馈意义的活动。当时,她的想法得到了组员的认同,大家于是分头去接洽自己的母校,从中再选出最需要升学辅导的学校。
身为这次活动的总协调人,曹秀仪坦言面对了许多新挑战,尤其从策划、接洽,到演讲、主持等过程,每个组员都得在各个环节参上一脚。“虽然辛苦,但是因为整个团队都很用心在办这个活动,也给予很好的配合,加上学长们也给予了很多的鼓励和支持,所以很多困难都能迎刃而解。”
曹秀仪随口便举出了一个例子:“来到巡回讲座的第三站,突发状况来了。由于之前协调出现了问题,校方在观众方面安排了错误对象,导致我们所准备的内容大多数都不能派上用场,而我们只剩短短一小时作修改。”然而,他们毕竟是一支团队,在集思广益,重新分派任务后,他们的团队精神再次为他们迎来了一次成功。曹秀仪说,这成果有赖于集训时所培养出来的默契。
曹秀仪也把她演讲的处女作献给了这次活动。“以前,从来没想过自己能够站在台上给别人演讲,也很怕做很多尝试,但现在什么都能接受了。”她因为这次的活动提升了自信,也更敢于以实际行动实现自己的想法。除此之外,她还从中学习到组织管理、领导、时间管理,以及人际沟通技巧,而这些都是课本学不到的体验。
然而,曹秀仪最大的收获还是结识到一班知心的朋友。她认为,“朋友”这个收获将是一辈子的。
曹秀仪自中学时期就非常向往大学生活。在她心目中,大学生活应该是充满体验与尝试的;在大学,无论是知识还是朋友,都有较为广阔的学习视野,所以刚踏入大学时,她一口气参加了好几个团体,最终导致活动和课业无法兼顾。一年过去后,她才了解自己想要什么,对于时间的分配也研制出自己的一套心得。
曹秀仪也想告诉中学生,大学是踏入社会前的“预备班”,好好善用这短短的三四年,将对往后的人生有莫大帮助,也为自己的大学生涯留下美好璀璨的回忆。
———————————————-
《 残障人士共和联邦运动会——走向世界,开拓不同的视野 》
~ 分享/潘银珠
~ 专访/郑翠霞
活动/2002及2006年度残障人士共和联邦运动会
收获/对自己有缺憾的生命有了另一番认识。
潘银珠第一次代表马来西亚出征残障人士共和联邦运动会是2002年,当时,她还是英华美学院的电脑系新生,主修程序编写。2006年,她在毕业之际,再一次踏上征途,参加于澳洲墨尔本举行的残障人士共和联邦运动会。
潘银珠笑着透露,可以代表国家参加共和联邦运动会是一次巧妙的机缘。当年,她在学院上课时,住在“美门残障中心”,有一次,大马体育理事会的代表到她的住所,想要找一些残障人士参加该运动会。于是,潘银珠给了自己一个机会尝试,和几位朋友报名参加。之后,她就被委派接受乒乓训练。
因为这样的机会,让她不但可以走出校园,甚至还可以走向世界,开拓不同的视野;同时,也让她对自己有缺憾的生命有了另一番认识。潘银珠说:“以前还没参加比赛时,总是认为即使是四肢健全的人想打好一场乒乓赛,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更何况是残障人士。不过,参加比赛后,我才发现自己原来可以做到,人也因此变得更加有自信,不再那么悲观。”
今年三月,她在墨尔本的共和联邦运动会里,其中有一场乒乓赛是对垒澳洲的选手。“当时,现场的观众都是为了支持澳洲选手而来。当她得分时,全场的人都喝彩,但反过来,当我得分时,他们都报以嘘声,让我有很大的压力。不过,我一直告诉自己,要集中精神,尽力打好这场比赛即可。”这一场比赛,除了考验她的心理素质,也让她学习到如何理智地面对、处理压力,这对她往后的日子,有很大的帮助。
当然,从不谙打乒乓,到可以代表国家出赛,潘银珠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在锻炼的过程中,增强的除了技术外,也包括了她个人的意志力和不放弃的精神。她也把这些从球场上得到的可贵收获,实践在学习上。“坦白说,我选择念程序编写,主要是因为出路广,兴趣倒是不大,所以以前在课业上遇到任何问题时,就会很没有耐心,很容易想放弃。不过参加比赛后,我开始相信只要努力和坚持下去,自己就有能力可以克服问题。”
身为一名运动员,持续的训练是很重要的。潘银珠不讳言,训练和比赛用了她大部分时间,确实对她的课业造成一些影响,其中最显著的例子,即是她原本只需三年的时间就可考取文凭,可是却因为比赛拖延了一些时间,导致她用了大概四年的时间才毕业。“有时候,还会遇到比赛的时间碰上考试,还好讲师都相当体谅我的处境,让我补考。”
不过,当要潘银珠衡量参加比赛的得与失时,她脱口而出,“当然是收获比较多。”她表示,最高兴的就是可以认识不同层次的朋友,通过别人的生活经验,来丰富自己的阅历。“因为比赛,我可以认识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赛者。我曾在一次的比赛中,遇到我国的壁球公主——妮柯尔大卫(Nicole David)。在跟她的谈话中,发现她有今天的成就,背后所付出的努力是不为外人所能理解的,我对她的毅力和坚持佩服不已。”
由于坚信“完美的人生是要多方面的尝试、学习和拓展”,潘银珠不但不愿屈服于自己的命运,同时也不甘心只躲在象牙塔里。从2002年的英国曼彻斯特,到2006年的澳洲墨尔本,她借着两次的“飞翔”,看到世界的辽阔,也让自己的生命更为丰盛。
———————————————
《 马大慈青——用鼓掌的双手拥抱生命、回馈社会 》
~ 分享/洪婉芯
~ 专访/郑翠霞
活动/马大慈青
收获/与父母的关系获得改善,开始懂得珍惜家人。
目前就读于马大理学系三年级的洪婉芯,是马大慈青的活跃分子。早在中学时期,就有学姐告诉她,以后有机会进入大学,一定要参加慈青的活动。不过,在顺利进入马大后,她却没有立刻参加这个学姐“强力推荐”的团体。
洪婉芯透露:“我在大学一年级时,成绩一直都很好,当时还蛮害怕参加活动会影响学业;再加上初到大学念书,还没完全适应环境,不太有归宿感,所以就不热衷参与活动。”
到了大学二年级,她开始发现自己只专注于学业的大专生涯有些留白,后经朋友的引荐,她才算真正认识马大慈青。“记得自己第一次参观双溪毛糯麻疯病院和新古毛残智障院时,发现原来有很多不幸的人等待我们去关心,心里非常震憾。”洪婉芯和众慈青团员把关怀带给这群遭社会忽略的弱势族群,帮他们冲凉、剪指甲、洗衣、打扫住所,还陪他们聊天,以及带动团康。此外,她也曾到位于士拉央的难民营,指导营里的小孩讲国语。
积极参与慈青所举办的活动后,洪婉芯开始懂得珍惜自己的家人。“中学时,我比较叛逆,和父母的关系不是很好,跟他们说话的语气也很不礼貌。不过,加入慈青这个大家庭后,我对他们的态度开始改变,因为慈济一直强调在做慈善之前,必须先做好慈孝。”在付出的当儿,她其实也在活动中得到很多,特别是对生命的认知。
多次走入社会,关怀有需要的人后,洪婉芯和一班马大慈青的团员意识到,应该把慈济的精神带回校园,唤醒更多的大专生积极回馈社会。今年三月,他们在马大校园内举办了“环保展”。“这是我们第一次举办环保展。由于是第一次,我们需要面对很多新的挑战,包括策划、推行、宣传等,我也从中学习到自立,以及勇于承担责任,并且明白合作的重要性。”
忙于活动之际,洪婉芯是否还能将成绩保持在优秀的水平?她笑着解释,由于接触的层面广了,她开始洞悉学业成绩固然重要,但却不是生活的全部,只要尽力了,她就不会执着于分数。“我的父母常常也会担心我的学业会受到影响,不过我都会告诉他们,我有分寸。”
当然,洪婉芯所谓的分寸,来自于她对时间管理的认识。“我在慈青的活动里玩过一项游戏,负责人要我们把沙粒、绿豆装进一个瓶子里,直到瓶子满了,我们都觉得再也装不下任何东西时,负责人却把水倒入瓶子里。”从这项游戏,她了解到在自己看似繁忙的上课时间里,只要懂得善用和管理,其实还有很多空隙让她参与活动。
证严法师有句名言:“用鼓掌的双手做环保。”洪婉芯何止用自己的双手做环保,她还用这双温暖的双手拥抱生命、回馈社会,同时也为自己的大专生涯绘上斑斓的色彩。
———————————————
《 离校出走10个好去处 》
~ 文/黄天赐
1. 走进大自然
乘周末或假期,单独一个人或三两知己,走进大自然,看山看海、听风听潮、感受日落月升、日夜交替的美妙,让自己沐浴在大自然的灵气之中,也让自己吸收大自然的能量,或从大自然的神秘中领悟生命的真谛。
出走建议:登山、露营、郊游、出海、观星、海浴等。
2.走进社区
走出象牙塔,走进社区,或参与社区义工,或观察社会万象,让自己贴近现实生活,认识人我之间的关系,从而学习去关心我们居住的环境,也让我们所受的教育从校园延伸至社区。
出走建议:参加政府机构、慈善机构、宗教团体、非营利组织的义务工作;拜访社区里的慈善机构或教育机构等;参加社区里的联谊活动等。
3.走进职场
课余或假期,走进职场兼差打工,是为将来毕业后投入职场做准备的“职前教育”,除了窥探职场的甜酸苦辣、学习待人处事之道,更可以体会自己赚钱自己花的快感。
出走建议:到适合自己的职场兼差、到有关个人主修专业的机构实习。
4.走进世界
世界有多大?如果不走出去,我们永远不知道。旅行,几乎是每个学生的梦想;而旅行不一定是要玩乐,也不一定要远渡重洋,一个简单的背囊、些许的旅费,或大城或小镇或某一条老街,甚至没有清楚目的地,旅行从踏出门口的第一步即开始,而收获就是我们所经之处的人、事和物。
出走建议:自助旅行、组织大专生旅行团、参加校方主办的考察团、找一个陌生的城镇消磨一天。
5.走进书海
学校的课本让你感到厌倦吗?别忘了我们还有浩瀚的书海。武侠、爱情、励志、知性,漫画、杂志、画册、经典……何不乘周末畅泳书海,莫让沉重的课本抹煞了阅读的乐趣。
出走建议:逛书店、参观书展、泡图书馆或漫画小说馆。
6.走进网络
网络科技的发展带来了虚拟的世界,虚拟的世界打破了现实世界中的种种藩篱、障碍和框框,给人们带来一个来往自如的虚拟社区。走进网络世界,交友、谈论、学习、听歌、游戏……网络世界其实已经成了新新人类现实世界里的一部分。
出走建议:在宿舍接上宽频,或在有上网设备的校园、咖啡馆等,随个人兴趣漫游网络。
7.走进文化
当学校里的课本、作业和考试让你觉得沉闷时,校外的文化活动是一种释放自我、陶冶性情的门路。走进多姿多彩的文化世界,体验丰富的精神飨宴,从而也提升个人的精神品味。
出走建议:参观博物馆或艺术馆、观赏戏剧、舞蹈、音乐会、演唱会等演出、参加才艺班,例如:书法、美术、武术、戏剧、舞蹈、茶艺等。
8.走进心灵
忙碌的作业、紧张的考试,是否让你忘了你自己?外在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可是也不要忽略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走进心灵,寻找生命中最真实的感动,体验现实生活以外的心灵境界。
出走建议:参加心灵成长工作坊或生活营、参加宗教团体主办的灵修活动。
9.走进他人
同窗、室友、师长、恋人或是任何在身边偶遇的一个人,都有他们的故事。偶尔走近他人,闯闯别人的内心世界,皆是一种学习,一种扶持,更是一份关怀。
出走建议:倾谈、交流。
10.走进家庭
在异乡求学的游子都体验过离家的滋味,而大部分游子的心里都有“回家”的渴望。即使你不曾离家,是否也有一种离开家庭越来越远的感觉呢?走进家庭,让我们重拾那失落的亲情,系紧自己和家庭的关系。
出走建议:回家
转载自《升学情报 30》,2006
请问有什么适合残障人士玩的团康游戏?
请尽快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