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升学情报 7 》,2001
~ 许丹平
~ 美国华盛顿大学生物系学士
~ 香港中国神学院研究院道学硕士(主修辅导)
~ 博特拉大学辅导研究所硕士(辅导与谘商)
~ 目前为心灵驿站负责人
我国大专如雨后春笋,一间接一间地在全国各处开设。这样无形间增加了中学离校生升学的管道,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本地大专院校与普通大学最大的分别在于一般大专规模小,师生人数少,可供选择的科系有限,图书馆书目极少,设备不够完善,校园范围局限於一座建筑物内,以至活动空间少。大部分大专所开设的科系都以应用性为主,甚少有人文、社会科系。更甭说艺术等纯美术科系。结果,校园缺乏人文艺术活动与气氛,学生们的生活都围绕在应付功课、考试,积极为未来出路铺路,变得很功能性,很商业化。课余就竟是吃喝玩乐,游戏人间,对于舞台剧、画展、艺术表演、古典音乐、文学等都缺乏欣赏能力。
记得大学期间,学生都必须修读人文科与社会科学科系。当时就修了音乐欣赏、舞台剧入门、英国文学、社会工作入门等与本科系无关的学科。这些科目对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都是相当重要的。虽然只是上课无法让人变得有人文气息和艺术修养,但,总需要有个开始。再加上他们多数不爱看书和杂志,或者只看言情小说、八卦杂志,令情况更惨不忍睹。此外,拥挤的环境,单调的校园生活,缺乏课外活动设施等,更削弱学生们追求课业以外的其他发展。因此,过去大学生,大专生都会让人感到他们有所谓的”大学生”,”大专生”的表现和态度。现在一般的大专生总是让人觉得他们有点”俗气”,如未经”雕塑”的宝石。在谈吐,态度和表现上都会令人感到一些些的”失望”。
缺乏独立思考,分析的能力,不认识自己,不懂作选择与不敢负责任
可能因为中学教育很少让青少年有机会作独立思考,发表个人感受和意见,学生们变得较被动,并且很”顺服”、”惟命是从”。在本地大专教课,曾经历过一次啼笑皆非的事件。上课的第一天,我告诉学生想更认识学生,所以要求他们以一张A4纸,用任何方式,即文字绘图或其他来介绍自己。为了避免让我的提示或例子影响他们自由发挥,因此我尽量把说明简化。可是,这一群大专生还是担心自己听错,不断地问,”老师,我可以画漫画吗?””全版都是文字可以吗?””老师,你的意思是不是…?”已经再三说明是自由发挥,只要是一张A4纸就行了。功课回收的那一天,我差一点昏倒。有者交上F4纸,有者交两张,有些在功课上不断道歉说不知道自己是否有达到老师的要求……他们需要很明确的指示如多少字、多少个图案、图在那儿、字在那里等,以免”犯错”。惨哉!
从小,我们都是乖乖的小孩,遵守校规,服从命令,这都是非常好的美德。考试总是有模范答案,回答问题有一定的格式,作业必须按老师的要求完成,甚少有自由发挥的空间,令孩子的创意逐渐枯萎。久而久之,孩子们都变成由同一间工厂制造出来,一式一样的产品,失去独特性。当这些孩子进入大专要写书评或论文时,会遇上很大的困难。当考试没有一致或一定的答案时,学生会感到彷徨,因为老师要的是我为何如此选择,是什么让我决定给这答案,而不只是给一个”正确答案”那么单纯而已。所以,今天的职业青年从大专进入职场之后会感到失落,因为他们开始发现现在所做的并非自己所喜好的,加上工作也无法带给他们满足感。可是,他们又无法知道自己要什么,因为他们对自己缺乏认识,没有能力独立思考分析所处的环境与状况。结果经常表现得闷闷不乐,郁郁寡欢。
本地大专生
本地大专生确实与我以往接触过的很不一样,但是我觉得他们的可朔性却蛮高的。只要让他们有机会接触一些能够引导和挑战他们思想的讲师,帮助他们认识自己与他人的辅导老师或生活指导,加上一间注重人文修养和校园文化的学院,我相信他们必定能够来个大翻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