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展 留學海外 獎貸學金

{"pagination":"true","pagination_type":"bullets","autoplay":"true","autoplay_speed":"5000","direction":"horizontal","auto_stop":"false","speed":"2500","animation":"slide","vertical_height":"","autoheight":"false","space_between":"0","loop":"true"}

在求学路上的意外收获

(原载《升学情报 15》。2003年)

《 搭建桥梁 : 在求学路上的意外收获 》

~ 主编:黄天赐

我国的高等教育日愈普及,私立大专多达六百余所,而政府也努力地增设大专、增加学额。除此之外,富有创意的教育提供者也费尽心思,推出各式各样的课程,有“快熟速食班”(浓缩速成班)、有“移花接木班”(双联、学分转移)、有“一箭双 班”(一项课程两张文凭)……等等。

于是,也有人在质疑这种办学手法,认为一味求快、求省的教育,不足以培养出一个人格健全、全方位的毕业生,而沦为“毕业生制造工厂”,而且所“制造”出来的毕业生也不过是个“工作机器”,毫无灵性。为回应这种情况,本期封面专题--“在升学路上的意外收”,我们邀来数位不同年龄,但在各自领域上都有所成就的朋友,分享他们大专时期的经验和感想,希望可作为将要升上大专的读者们的一些参考。

这是一个知识型经济的时代,智慧和创意比什么都重要,只要你“有脑”,凡事都能够成功。许多聪明的人早已看到这一点,并且发觉传统的教育不能够满足他们的强烈需求,于是毅然离校,以自己的方式力求上进。比尔盖茨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如果我们依然带着十年、二十年前的传统观念去念大专,即读书是为了一纸文凭,以便将来谋得优差。我想,你确是可能谋得优差,可是却走得不远,无大作为。

2003年,《升学情报》跨入第五个年头,也是第三代的开始(《升学情报》的出版以每两年为一生代),顺应着21世纪新时代的降临,《升学情报》的内容从这一期开始将有一番改革。从第一代着重升学讯息的内容,到第二代强调启发性的内容,我们决定在目前第三代的内容中,为学生、家长提供各种教育上的新观念;此外,呈献方式上也倾向简单、鲜明。当然,我们不会忽略读者们所“渴求”的升学资讯,只是将以不同的方式或管道来传达。

祝愿各位即将踏入大专的读者,在求学路上除了读书、考试,也将有许多意料之外的惊喜!

————————————————-

《 专题 :在求学路上的意外收获 》

董总首席行政主任莫泰熙认为,大学四年是一个很好的时段,它给你思考与沉淀的空间和机会,让你探索人生的意义,“短短四年,何必只为求学分而拼老命,大学还有很多方面可以让你慢慢咀嚼、慢慢回味……。”

有人说:大学不过如此,大专生也不过如此而已。但是辅导员陈如湘不喜欢人家说“自己不过如此”,本身更“不甘于如此”。

留学美国的周若鹏说,美国学子都了解教授及讲师的角色在於教导,本身有疑难但问无妨,不发言表述自己的看法和意愿,是自己的损失和退步。

文化界名人陈亚才目前在社会做事,能有股冲劲、不轻言放弃,面对问题,也能咬紧牙根地突破困境,可以说是在留学台湾时的爬雪山经验中,被大自然训练起来的。

怀抱积极主动的学习心态,意识到本身的权益与能力,积极地去发掘大学生涯里值得追求的学习养分,使自己得到均衡的成长,甚至遇见更多的意外惊喜,赢取生命中最贵重的宝藏。这是马大华文学会现任主席吴建南的结语。

数年的大专生涯能让我们获取什么?

上课、考试、赶功课、文凭、毕业照,句号。

如果上述是你的答案,那数年大专在时间和金钱上的付出,就未免太昂贵了。

如何让我们的大专生涯显得“物有所值”,甚至超值,请仔细咀嚼下面的几篇文章吧!
————————————————-

《 灯塔的指引,小舟的回应 》

~ 分享:陈如湘
~ 九十年代分别在马来西亚国民大学和博特拉大学修毕学士和硕士学位,现为心灵驿站辅导中心辅导员。

严肃的他,坐在桌子前,埋头苦干。课堂上的他,口沫横飞地讲解马来西亚的发展过程。到底国家经济发展政策为我们带来了什么影响?

高贵大方、温婉的她,却要我们思考社会中的犯罪课题。牢狱政策是否对犯人起着正面的作用?法律在强奸案例上对受害者造成了怎样的不公平对待?

外表威严的他,在讨论课上挑战我们的学识,追问我们是否知道马来西亚的原族民究竟分成多少不同的族群?他们过的是怎样的生活?政府的援助计划,究竟是帮助了他们,还是剥夺了他们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

年轻有魄力的他,循循善诱地教导我们如何进行研究,如何有条理地写论文。他强调我们必须严肃看待学术研究的功能。

上述,是我在国民大学修读社会及人类学和语言学的讲师。

一头灰白相间的鬓发,举手投足间散发着正义之气。他抨击某些辅导员罔顾当事人的利益;他语重心长地强调,辅导员必须照顾当事人的权益。他强调,辅导员必须懂得尊重!

她说话总是不急不徐。她看着对方,眼神总流露着接纳和谅解。只要和她谈谈话,她总有办法让你忐忑不安的心,顿然获得释放,得到慰籍。从她身上,我们看到了辅导的真谛。

上述,是我在博特拉大学辅导与谘商学系的讲师。

怎样耕耘,怎样收获
本地大专的讲师,几乎清一色为友族。讲师群中,虽然部分对不同肤色的同学总会“另眼相待”,幸运的是,当中仍不乏许多精彩的人物!唯有在校园里、课堂上,我们方能一睹身为讲师所应有的学者风范。

在大学生涯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除了校园里的青葱草地、林荫大道、潺潺溪流、荷花湖泊,就是这群在校园中默默耕耘的学者。

与他们相处、谈话和讨论,你会发现自己正逐渐成长与成熟,开始用“脑”,也用“心”来看待和思考一些课题。讲师不教导你怎么做,或告诉你什么才是正确的;反而,他们会严厉地批评你狭窄的眼光,挑战你的价值观!正因为用心良苦,学者往往丰富了莘莘学子的知识,更丰富了我们的生命!

但,单单有讲师的指引,缺乏学子的回应,一切都起不了作用。

有人说:大学不过如此,大专生也不过如此而已。我不喜欢人家说“自己不过如此”,本身更“不甘于如此”。

于是,我认为:大学生涯是平淡仰或精彩,全靠你来决定;你希望未来过怎样的生活,也全靠你来决定;你希望自己成为怎样的人,当然也全靠你自己决定。

所以,不论我们身处大专、学院甚或大学,则应当好好把握这学习的机会,让我们的人生,因为接触不同的人、阅读各类的书、参与各项活动,让生活变得更不一样!

我试过了,感觉很好!因此,我决定继续走下去,让我的生命更精彩!

————————————————-

《 一张不寻常的寻宝地图 》

~ 分享:吴建南
~ 马大华文学会主席,现就读法律系二年级。

在未进入大学前,我对大学生活是怀着美好的憧憬∶宽敞舒适的校园、优越的教学素质、拥有内涵的学术殿堂……总之,一切都会是如斯完美。

直到真正踏入大学校门,成为其中的一员,跟着大学的脉搏一起前进,才发觉所谓的大学格局,看来似乎只靠大楼而非大师来突显,学术表现每每受到许多官僚作风以及种族主义等非学术的复杂因素所影响,每况愈下。本地大学的确拥有太多难以想像的吊诡。

无论如何,这并不代表大学生涯真的那么惨不忍睹。

掌舵华文学会
大学拥有许多非常珍贵的学术资源与发挥空间,端视你如何发掘、应用及整合。而我,在积极努力争取,以及机缘巧合下,得到了一些出乎意料的收获,令我受益无穷。其中不能不提的,是被委任为马大华文学会主席一职的这段历程。

马大华文学会是校园里数一数二由华裔生组成的大社团,除了主办各类大大小小的活动外,也背负着发扬与传承华族文化的伟大使命。我有幸担当主席重任,压力难免,却也通过此次难得的课外活动经验,观察和体验到许多课本上学习不到的学问。

其一,待人处事。马大拥有二万四千名学生,来自不同文化及宗教背景,人才辈出,卧虎藏龙。要想招募这批精英,凝聚他们的力量齐为学会付出,负责人首先就得磨练出一颗非常开明及包容的肚量,能容纳异见,甚至勇於接受别人直接而苛刻的批评。

其二,多元种族的交流。身为华裔学会的学生代表,我有机会接触其他种族学会的朋友,与他们深入交流,藉此了解他们的文化。此外,也时常受邀到各宿舍,代表华裔生进行演讲,针对各项时事课题发表看法。

其三,政治的渗透。大学生虽然有大专法令的枷锁,但是校内活动圈子的政治运作还是存在的。换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种政治现象的存在,本来就是非常自然和合理的,不合理的,只是有关法令的内容。

所以,身为学会主席,我需要时常面对学生事务处、副校长、各阶层的官员,以及不同的学生组织。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必须学会官方式的沟通及客套用辞,以及拥有宏观务实的视野判断,才能领导社团,争取合理的权益。也因为这样的接触,我能够即时掌握校园动脉的第一手资料,更能全面地了解当下的状况,思考对策,灵活应变,例如参与学生运动、发文告,以及和平请愿等温和的表态作风,以大专生的身分,针对各种社会乱象提出本身的立场与看法。

其四,各大专的交流。国内各大专的华文学会或华裔生组织的活动圈子,其实并不大,彼此之间都保有固定的交流和联系,甚至在某些特定活动互相配合支援。通过这样的接触,我对各大专学生圈子的发展状况,都有基本的了解,并且还能乘机研究不同的校园文化。


从校内到校外

大学学院内所设计的特定科系,总让我得到意外的惊喜。其中,法律系的毕业论文科为我提供了难得的机会,让我能针对自己的兴趣领域--即大专法令和人权法,作深入的研究,不必受制于太过僵化以及强制性的学科分配制;还有一些比较有意义和灵活生动的学科,如谢爱萍老师的时事课以及社会活动科,也让我享受到非常自由的学习空间和务实的办学作风。

为了进一步加强自己的才华表现,我亦积极参与一些艺术活动,如相声、歌曲创作、辩论等培训课程,除了从中自我提升,亦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好友知己。隹节或空闲时大家聚在一起吃茶言欢,实在是人生一大乐事。

大学生涯的另外一个收获,是跟社会工作的接轨。大专生除了应积极提升本身的学术养分以外,亦要抱持一定的使命感,为社会作出贡献。我有幸被报社邀写专栏,提供了我深入了解与分析各时事课题的推动力,并通过涉猎各领域书藉自我充实,多了一份社会责任,期许自己以笔墨去改善社会。与校园内外各团体及组织分享学业与活动等方面的个人经验与心得,除了让我能掌握演讲的能力外,甚至有机会接触到不少边缘性社会运动的存在。

为了更加扩大自己的世界观,我亦会趁着每一年的学期长假到各国游玩和学习。除了一般的旅游景点,我还会到该国的重点大学参观,了解各国大学的发展状况,认知本身的不足,加强自己的理念。

综合以上所述,大学生活是乐多於苦,虽然在许多方面常受到法令的限制,但我始终认为本地大专依然拥有许多可以发挥的学习空间。当然,我们更需要的,是怀抱积极主动的学习心态,意识到本身的权益与能力,积极地去发掘大学生涯里值得追求的学习养分,使自己得到均衡的成长,甚至遇见更多的意外惊喜,赢取生命中最贵重的宝藏。

————————————————-

《 自由的土地 》

~ 分享:周若鹏
~ 九十年代留学美国,现任软体工程师,并拥有本身的软体开发公司。

刚踏足异乡,由於参与特别课程,我非得住在校方指定的宿舍,和美国朋友一起生活,而同行的马来西亚朋友反而疏於联络。马来西亚与美国,两地文化风俗皆不相同,当时最令我震撼的是,学校的公用浴室居然没有隔间,洗澡时,大家都得裸裎相对。我的洋朋友们自然能一边光溜溜地冲凉,一边谈天说地,但我可不行。后来,听说信仰回教的朋友们能以食物不适合为由,要求迁离宿舍,我才顿悟规矩非死物,校方会遵重各人的信仰,容许特别的安排。於是,我向校方反映说,我是孔教的,更礼义廉耻的扯了一大堆不能和大伙一起冲凉的理由。现在回想起来,虽然负责人婉拒我的回信语气是十分客气,但在展读我的信时,必定笑弯了腰。求迁被拒后,我总是候着浴室没人时,鬼祟地洗澡。

美国上课情况和马来西亚的中学大相径庭:讲师发问,或同学提问,没有人会默不作声--除非偷懒没备课。美国学子都了解教授及讲师的角色在於教导,本身有疑难但问无妨,不发言表述自己的看法和意愿,是自己的损失和退步。我渐渐学会在课堂里高谈阔论甚至说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与基督徒们争辩圣经的内容。我曾与美国同学们“交流”许多想法,包括在美国人人平等的言论自由与媒体开放、马来西亚的特权、固打制、电检局、内安法令和被钳制的媒体,在半公开场合能畅谈这等事情,实在痛快。美国同学从小便被教导宪章所赋予的权力,他们根本无法想像没有这些权益的情况,令人眼界大开。

个人权益至上
我在美国就读的大学,其中一项必修且必须及格的科目,是美国的Constitution(宪法),如果这一科不能及格,即使其他科目考得再好,也无法毕业。他们认为,作为公民,应该清楚本身的权益。例如,在数年前,美国议员以色情泛滥为由,倡议管制互联网内容,由於这项倡议违背言论自由的原则,终经不起舆论的力量而作罢;克林顿总统的丑闻事件,美国社会考量到他可能违法,并不因为他位高权重而家丑不外扬,所以世界第一强国的总统,也得坐在法庭上接受审讯。说实在的,我对美国公民权益的了解,甚至比对马来西亚的公民权益来得详尽。

美国人注重个人的感受多於群体--除了权益,还涵盖个人的兴趣。在这里的大学气氛,铜臭和分数主义的成分都很低。例如,我的美国室友主修动物学,其原因就只因为他对该科系充满兴趣。我的马来西亚同学们,修的不是商学,就是电脑等所谓“出路广”的学系。我的美国室友可不担心这些,他的父母也不干涉,他们都明白:选修自己有兴趣的学科,更能全力以赴,将来踏入社会更能敬业乐业。如果啊,我们的医生们最初的志愿都是救人,就不会发生拒人入院的荒唐事了。

回到马来西亚,我深刻感受到一种反文化冲击。从美国回来,我觉得自己的国家,本该有许多胜人一筹的地方。然而两国国情迥异,优劣立见:当我对一些事物做出批评时,周围的人会劝告我别乱说话。我常向好友们说起:应得的东西还没得到,便要继续追求争取--但毋须执着於哪一片土地。

凭一己之力,我改变不了什么,只能把理想放在心上。

————————————————-

《 征服雪山 》

~ 分享:陈亚才
~ 文化界知名人士,目前是元生基金会的执行长。八十年代,留学国立台湾大学攻读历史系。
~ 专访:符国顺

陈亚才一直以来都热爱中华文化,所以选择台湾不只是求学而已,他也让自己薰陶于丰富的中华文化里,就如他形容:感觉上自己已进入一个知识、文化的宝藏地!再加上没有语言的障碍,他在台湾的学习如鱼得水。

针对题目,陈亚才在其吉隆坡办事处受访时幽默地说:“我在念书时,认识了也是来自大马的女同学,我们成为情侣,享受了几年拍拖,毕业飞回来后就结婚了。这算是求学路上的‘意外收获’吗?”

陈亚才去台湾念大学时,就像一般同学一样,是为了接受大专教育,充实个人,并没有任何特别的企图心,那时,他二十岁。

挑战大自然
恋爱史他没有多谈,但又透露出另一个“收获”。

“我记得在台湾的冬天,我对那严寒的气候大感新鲜,毕竟在马来西亚从来都没有机会见到雪景!”

於是,血气方刚的陈亚才和一班好胜心强的年青人,就决定要和大自然来一场比斗。“我和一班来自各国的同学开始计划爬登雪山,我们越讲就越兴奋,大家兴致勃勃、雄心万丈,准备冒着寒冷的气候,去征服雪山!”

陈亚才记得攀爬雪山的时候,就像是身在冰箱的结冰格里,心里很想转回头,回到温暖的房间里,但是又想想,身为大马“代表”岂可轻易就认输。所以,只好咬紧牙根,跟着大伙爬上去!

“那次的经验实在是刻骨铭心,当我咬紧牙根,强忍着刺骨的寒风,爬到半山时,路面渐渐出现了滑溜的冰雪,使到路途更加艰难……,即使平时身手敏捷、活跃的我,也渐渐地‘冰冻’了,那时才知道冰雪固然好玩,但是,爬雪山却不是件容易的事。”

“……有些同学开始打退堂鼓,转头下山去,而我和几位‘好汉’则勇往直上,心里勉励自己,绝对不要轻易放弃,一定要坚持到底。”

陈亚才说,那真是一个自我磨练、锻链、熬练的难得机会。结果,那次登山之后,陈亚才给自已留下难忘的回忆,还不时拿出来与人分享。爬雪山的经验,给他学习到耐力、毅力和不轻言放弃的意志力,这正是他在台湾留学时的一项意外收获呢!

“我目前在社会做事,能有股冲劲、不轻言放弃,有时面对问题,也能咬紧牙根地突破困境,可以说是在那次爬雪山时,被大自然训练起来的。”他微笑说。

四海之内皆有朋友
陈亚才又回想说:“大学时代,我也积极参加校园内的各种活动,从这些活动不但找到许多求学生涯中的乐趣,也得到不少的额外收获。”

“因为参与多项活动,让我有机会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们,一起生活,一起游戏,一起讨论事情,无形中让我四海之内皆有朋友。”他说。

陈亚才因而获得一九八三年台湾大学优秀青年奖,以表扬他在课业上,及校园的活动上,皆有杰出的表现!

陈亚才还提了一件不知该说是“意外”抑或“理所当然”的事情,他说记得自已初到台湾时,学长对他的热心帮助,令他深深感受到人间有情。看来,陈亚才的大专生涯不但多姿多采,还满满盛载着浓浓的人情味呢。

————————————————-

《 象牙塔里的社会洗炼 》

~ 分享:莫泰熙
~ 六十年代末,在新加坡南洋大学求学,现为董总首席行政主任。
~ 专访:刘为义

在四年的大学生涯中,你得到了什么?如果除了学分,还是学分的话,又有什么意义呢?

董总首席行政主任莫泰熙认为,大学四年是一个很好的时段,它给你思考与沉淀的空间和机会,让你探索人生的意义,“短短四年,何必只为求学分而拼老命,大学还有很多方面可以让你慢慢咀嚼、慢慢回味……。”

1960年代的马来西亚,独中毕业生的行情不如现在那么吃香,广受国外大学欢迎;当时的升学管道狭窄,毕业生只能选择到台湾或新加坡深造。

“我那时能升上大学,已经是一种‘意外收获’。独中生不受社会的重视,而到台湾升学需要庞大的经费。我於是选择到新加坡南洋大学,就读化学系。那儿学杂费便宜,又可半工读,因此南大成了我的最隹选择。”

南洋大学是新马华社出钱出力创建的民办大学,她完成了那个年代马来亚华文教育从小学到大学的使命,也是当时除了中国和台湾以外的唯一一间中文大学。

莫泰熙向往南大,那是一所本地社群民众出钱自办的高等学府,中华文化与华族自尊气息弥漫着整个校园。“华社出钱办校,社会与南大的关系是密不可分,她是整个社会运动洪流下的产物,华社必然分外关心南大的发展,留意南大的一切。因此,在整个南大校园文化与华社情意结相交融的情况下,她深深地吸引了我。”

与新加坡大学相比较,南洋大学显然是比较朴实及大众化,甚至更接近民众。她与华社处于同一个脉络、共呼吸。当时的南大校园经常有活动开放给群众参与,藉以反映社会动态,将社会不平等的现象传达给学生。

在这种开放及多元言论的环境底下,学生接受不同思想的冲击,不断地思索,致使南大生形成了一股社会动力。莫泰熙自觉有幸,他得以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深入思考及学习人生的课题,他觉得人活着并不只是为自己,应该为了服务人群,为社会奋斗。思索所获得的成结,甚至比课堂上的知识更加宝贵,是他大学生涯中的第一个意外收获。


思想的冲击

然而,大环境的转变,冲击了关心社会有识之士的思想。

当时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强行将南大改制成英文大学,引起了华社的大力反弹,社会的不满情绪不断沸腾。身处南大的莫泰熙,发现媒体并没有将实情告诉民众。1969年,莫泰熙毕业回国不及一年,513事件爆发。在此事中,他再次认为媒体未把事实真相交待清楚。

“我在那个时候深刻体验到受压制与被欺骗的悲痛,心里感到生活非常艰辛。人民有必要站出来争取正义,为理想的社会奋斗。大专生应该要有为大同世界奋斗的抱负。”

“我们应抱着为人类明天奋斗的精神,要有高尚的修养,譬如原子的发现,可以用来产生无限的能源,但却可被野心家用于制造原子弹,祸害人间。所以人性的修养是非常重要的。”

这是莫泰熙在大学中的第二个意外收获。

当然,四年的大学生涯,莫泰熙也享受到了人生的乐趣,抱着轻松的心态完成学业,得到了毕生受用的宝藏。

“在南大的日子,同学们吃完晚饭就三五成群地在校园散步、闲聊。校园充满了欢笑。同学之间的互相照顾,让我有了家的温暖。那时候的南大,是一个建立人际关系、促进思想交流的理想环境。”

莫泰熙的班级人数只有六人。学生少,师生关系自然非常亲密。令人感到羡慕的是,他说:“大家一齐学习,甚至有时候边上课边喝茶吃饭,多么自在!”

“课本上的知识,你可能会忘记。但是人与人之间点点滴滴的交往经验,则会烙印在心底,久久不能忘记。四年的时间虽然短促,学生应尽量地学习与享受,体会多姿多彩的大学生活吧!那将是人生中最珍贵的记忆……。”

快来留言! "在求学路上的意外收获"

留言

您的电邮不会被显示。


*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