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展 留學海外 獎貸學金

{"pagination":"true","pagination_type":"bullets","autoplay":"true","autoplay_speed":"5000","direction":"horizontal","auto_stop":"false","speed":"2500","animation":"slide","vertical_height":"","autoheight":"false","space_between":"0","loop":"true"}

你读“破”了几卷书?

转载自《升学情报 33》,2007
文|梁胜义
曾任董总学生事务局行政主任、新纪元学院招生部主任,现为升学情报工作室总经理。

有句老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何关“下笔”?这得放在古时情境考究。中国古时将职业分为“仕农工商”,“仕”列榜首,可见一朝出仕则功名可期利禄在望,遂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之说。所谓“学而优则仕”,倘在科举制度下欲铺展仕途,唯有努力“读书”赴京“下笔”应考,才能鱼跃龙门光宗耀祖。

这种观念捆绑了中国人的思想千百余年,多少人年复一年地在考场外,从意气风发俊秀风流的少年才子,排成了鬓白背驼眼瞢齿没的呆板老头。明清的八股制度更只重文字的琢磨雕塑,不求内涵的创见独树。如此仕进的满朝文武,虽满腹诗书,却满脑束缚,能为天下百姓成就什么前途?

随着旧中国气弱势窘,历经磨难的华夏子民犹如倒树猢狲,飘洋散居孤注求存。然而,那沉积千年的思想毒瘤并未随物换星移而彻除,变种的病毒一同偷渡。

“读书”变成南洋华侨闲话家常时的流行语,见面首问“吃饱了没”,再问“孩子读书了没”,这里的“读书”实含“上学”之意。那个年代,大家蛮干苦活难求两餐,首句问候深具意义;至于次句则被下意识地用作判断孩子有无未来的标准。

华人相信“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公德五读书”,因而喜欢算命转运看风水,如果命歹运坏风水败,唯有多积公德等待好报,再来就是寒窗苦读祈求出头。积极的结局是谋得一官半职,企图登阶跨级;消极的结果是至少认识几个字,才不至重演上一代因不识字而被“卖猪仔”任由欺压的悲剧。

南洋华侨实是穷怕了,“读书”于是充斥着功利色彩,隐藏着一套荒谬的逻辑“识字 – 谋职 – 飞黄腾达”。倘真如是,“读书”是机械式手段,一旦达标,手段可弃。然而,虚幻的“目的”最终仅能带来短暂的“快感”,仅余“富有的空虚”;打破“读书”的世俗枷锁,解放不属于“读书”的功利原罪,自然地与“读书”相处,你会发现深长的“快乐”,拥有“平实的富足”。

国学大师钱穆曾谓“读书”曰:“所过者化,所存者神”。“读书”不为“下笔”不求“功利”,真正的“读破”在于“化而存之”,则对家国天下必有“神悟”之能,对世事人情也自有“神妙”之举。你的人生是否洞明练达,不取决于你那几十分钟的“下笔”,而在于你未来几十年能否不断“读破”。

快来留言! "你读“破”了几卷书?"

留言

您的电邮不会被显示。


*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